关于完善南方林区林业政策的建议
湖南代表团 龙飞凤
当前,南方林区林农问题已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问题,林农已成为最弱势的群体,如何消除南方林区贫困,让南方林农尽快脱贫已经迫在眉睫,亟需出台重大综合机制,解决南方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问题。
一、现状:问题突出,令人堪忧
南方林区相对于东北林区、西南林区来说,因人均面积少、补偿低、轮伐有限等诸多原因,导致林业效益低下、林农返贫严重,“三林”现状令人堪忧。以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1.返贫问题突出。我们给林农收入算了一笔账,201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林农人均纯收入只有2374元,是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34元的38.1%,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8372元的28.4%,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的26.7%。与湖南省小康社会实现指标三类县标准9000元,相差6626元。具体收入是:以该县湘江乡桐冲口村为例,该村166户617人,外出务工125人,人均务工纯收入1620元;全村公益林5745亩,人均公益林9.31亩,人均公益林补助97.75元;享受低保27户72人,低保补助8065元,列作收入平均到全村就是人均156.84元;种田收入人均310元;零星养殖种植收入人均190元。以上几项收入累计人均2374.59元。这些收入要解决基本的吃饭问题都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难”。因而林区返贫问题突出,每年都有近10%的林农脱贫后又返贫,遇到严重自然灾害,返贫现象尤为严重。受2008年初冰灾影响,林区群众的返贫率达57.8%;受2013年两次特大洪灾影响,返贫率达46.2%。
2.林业效益低下。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惠农政策,但这些政策给林农带来的实惠不多。主要是林业体制改革不配套,林区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渠道单一,以及当前林木市场疲软、税负重等,导致林农收入减少,负担增加。比如粮食直补政策,由于林区水田面积少,人均得到的补助就少,部分村组几乎为零,加之近年来大米的市场价不断上涨,林农的负担明显加重。再如退耕还林政策,林区本身无耕地可退,无法享受这一政策。现在林农所能享受的优惠只有生态公益林补助,但补偿极低,受益很有限。江华目前共有生态公益林138.39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现提高到了11.75元/亩/年,每亩公益林30年的补助收益是352.5元。与同期的商品林相比,商品林以25年为一个轮伐期,按每亩产材7立方米、每立方米木材林农纯收入500元计算,其纯收益可达3500元以上,是生态公益林补助收益的9.9倍;与种粮农民相比,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助达131元/亩/年,30年的总补助收益达3930元,是生态公益林补助收益的11.2倍。生态公益林政策补助标准偏低,达不到对禁伐木材的价格补助,远远不能填补林农因封山育林产生的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国家拿钱补助的生态公益林实际上是限制了林农的增收,林农陷入了山上有树不能砍,守着青山过穷日子的困境。尤其是近年来,为了保护好潇湘源头,我们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决策部署,把整个林区确定为生态保护区,大面积实施封山育林,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对保护好湘江源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仅此一项,我们每年减少10万立方米木材的砍伐,影响林农约1亿元的收入。特别是由于江华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2年我县享受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资金为1614万元,远低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补助标准。
3.林农“三难”问题突出。一是吃饭难。林区耕地少,林农口粮严重不足。江华林区有18万林农,人均耕地只有0.3亩,水田还不到0.2亩,而且大部分分布在海拨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山高水冷,每年只能种植一造水稻,一般亩产在300-400公斤,缺粮现象十分普遍,有的林农还过着“红薯丝南瓜汤”的日子。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国家平价定销粮和造林抚育补助粮等政策优惠,加上林农自产粮,人均年口粮达320公斤,可基本解决吃饭问题。而林业体制改革后,定销粮、造林抚育补助粮同时被取消,国家不再按牌价计划供应粮食。纯林区的林农全年吃粮要到市场购买,其他林区的林农普遍也要到市场上购买7个月以上的粮食。由于缺粮引发林区养殖业落后,林区牲猪出栏每户平均0.7头。杀过年猪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年关每户人平能买5斤猪肉算是万幸,特别困难的只有靠外村亲友馈赠几斤猪肉过年。二是安居难。山区群众所居房屋多为祖屋,年久失修,危房户多。且多为吊脚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畜,人畜混居现象严重,疾病传播难防控,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该县水口镇得贵村群众住房大部分是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涔天河水库修建时,由国家补贴、个人集资、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的土墙结构房屋,历经40余年风雨剥蚀,除少部分家境好点的住户有能力翻修或新建外,80%的土墙房不是墙体倾斜就是墙体开裂,摇摇欲坠。三是娶妻难。因为家庭贫困,山区成年男子娶老婆非常困难。该县两岔河苗竹村有126户486人,25岁以上的男性未婚青年30人,其中35岁以上的男性未婚青年达18人,占男性未婚青年的60%,还不包括已经离婚或妻子出走的24名男性青年在内。娶妻难,导致贫困山区五保户增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贫困山区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江华公路密度为57.0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省的82.82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了25.75公里/百平方公里,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全县四级及等外公路占总里程的93%。通村公路由于山高路远人稀少,群众普遍自筹资金人均达1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了5000余元。为了修路,林农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想富,先修路;要修路,就砍树;砍了树,穿烂裤。目前,全县还有41个行政村未实现通畅,有7个行政村未实现通达,有5个渡口约2万群众靠摆渡过河出行。由于山高林密,居住分散,目前还有194个行政村未进行农网改造,占行政村总数的38.87%。其中有22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组745户不通电,一些村组只能利用小发电机自行发电,一到秋冬季就无水发电,只能点煤油灯或松油灯。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目前有3个乡镇未建自来水厂,全县饮水困难人口达10万人。
5.社会事业滞后。一是教育事业滞后,林区“读书难”。林区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低,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差,流失严重。林农现有收入水平很难承担子女的学习,多数林农会为子女上学而发愁。江华林区就有贫困学生2.9万人,其中特困生1万人。面对经济压力,这些贫困生随时都有可能辍学。即便是外出务工,也基本上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低的工作,月工资大多都在1000元-2000元之间。由于读书难,受教育程度不高,林区人口素质提高慢,出现了贫困状况代际传递危险倾向,“穷二代、穷三代”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卫生事业滞后,林农“看病难”。林区医疗卫生经费严重不足,医疗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大多数林区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仅仅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老三件”看病,有的卫生院没有一名正规专科毕业生,没有一个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林农反映最怕的是生病,家里有个病人,一家人都受穷。由于无钱治病,林区群众“小病不敢去医院,大病在家见阎王”。
二、对策:政策倾斜,强化补偿
南方“三林”问题已十分突出,除了林农要自力更生,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加大对“三林”的政策倾斜力度,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加快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1.重新认识“三林”问题。山区林区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230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中,1500多个在山区。农村包含了山区,山区多数是林区。山区是我国的资源宝库和大江大河的源头,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量、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但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有490多个分布在山区。山区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56%,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有关测算表明,我国18亿亩耕地的亩均产出水平约为686元,而43亿亩林地资源的亩均产出水平只有22元。几十年来,特别是南方林农的生活每况愈下,林农已不是当年“风光的林农”,解决“三林”已迫在眉睫。可以说,抓好“三林”工作,解决好“三林”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应该从国家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南方“三林”问题,把“三林”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促进经济增长与解决“三林”问题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南方林农脱贫机制,加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2.建立“三林”扶助长效机制。一是坚决取消育林基金,降低林木交易成本,提高林农营林效益。二是对无田户和人平不到0.3亩耕地的林农,实行全员享受农村低保制度;三是对林农中的特困人口按固定标准给予口粮补贴;四是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先由每亩每年补偿11.75元增加到100元,并逐步过渡到按林木蓄积量的对等价格予与补偿;五是对林区灾后重新造林和迹地更新造林给予300元/亩以上补助;六是对林农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优惠政策,减免缴参保费,解决林农就医难问题。七是加大对林区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对贫困学生生活补贴给予全额保障。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一是鉴于林区人口居住分散,建议增加林区通畅工程计划里程,将林区路基在3.5米以下的道路全部安排通达工程项目。二是提高林区乡村道路通畅工程的补助标准,即通畅工程补助标准由现在的25万元/公里提高到50万元/公里。三是加大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为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林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资源补偿机制。中央、省财政要增加用于林区生态保护的转移支付。实行由江河下游城市向上游林农进行生态补偿的新机制,用经济杠杆激活生态治理的积极性。生态受益的发达地区要对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给予专项补偿。对水电开发等生态受益产业资要征收资源补偿费,并将资源补偿费全额返还林区,一部分用于当地民生工程,一部分返还到当地居民手中。
5.大力破解林农融资难题。林农融资难始终是制约林农提高收入的障碍,贷款难主要由于林农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品。金融机构要创新机制,积极主动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这个绿色信贷产品。贷款既可以用于生产、抚育、加工、购置山场等资金需求,又可以用于法律范围内的各类生产经营流动性贷款需要。要不断推出以林权证作为抵押的贷款品种,比如林木抵押贷款、林权反担保贷款、小额贴息贷款、联保贷款等品种。为促进这项业务的发展,要创新林权融资体制,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增强林业的自我造血功能。金融机构要不断规范和简化贷款抵押程序。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国务院牵头,国家林业总局等部办委局配合,尽快研究出台南方林区振兴、林业发展、林农致富的综合机制,完善南方林区林业政策,帮助南方林农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江华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