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湘江源头区域列入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议
湖南代表团 龙飞凤
党在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明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因地制宜地加快江河源头生态区的保护和建设,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
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而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规模最大、经济优势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空间功能区域,承载着全省5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和80%以上的工业产值。而作为湘江源头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应得到高度重视,理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一、基本概况
湘江源头区域包括湖南省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蓝山县、宁远县三个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毗邻广东和广西,总面积7744平方公里。2012 年末,区域总人口173.88 万人。区内有瑶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等近30 个少数民族。
1.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湘江源头区域内分布有潇水、沱江、东河、西河等水系。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丰沛,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夏热冬冷,暑热期长,形成了流域内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区域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地等地形地貌类型齐全,以山地为主,矿产丰富、河网密布、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高达68%以上,生态环境优良。
2.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2005-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由71.14 亿元增加到221.63 亿元,增长了2倍多;财政收入由2.35 亿元增加到15.91 亿元,增长了5.8 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12.88 亿元增加到249.47 亿元,增长了18.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3.29 亿元增加到77.17 亿元,增长了2.3 倍。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2012 年,工业总产值由16.73 亿元增加到278.01 亿元。2012 年,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1.98 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2301.4 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4.88:35.49:39.63,现已初步形成了轻工纺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矿产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门类。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洛湛铁路、二广高速G55、国道207、省道216 等贯穿南北,泉南高速G72、省道322、326 等联通东西,初步构筑起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定发展基础和条件。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等事业不断发展,共拥有普通中学83 所,职业教育学校8 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88个。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2 年末,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3.44 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1.26 万人。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57 元,在2005 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近10000 元和3000 元。
3.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湘江源头三县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始终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发展之基、立县之本,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湘江水源保护、森林城市创建、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退化土地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系列工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12 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8%左右,森林保有量达57.37 万公顷;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城镇供水水质达标率为100%,湿地保有量达1.09 万公顷;空气质量指数达到9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4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8%。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3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 个。资源产出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 能耗降至1.01 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 年下降9.37%。
二、主要优势
湘江源头作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肩负着湘粤桂三省水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建设的重任,长期以来,湘江源头区域三县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地形地貌丰富、生物多样性水平高,已查明的树种资源就有乔灌木86 科、583 种,有水杉、银杏、黄杉等38 种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树种,还有林麝、白鹇、大鲵等30 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县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蓝山县林业用地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9.65%。水源丰富、清洁能源众多,境内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3.59亿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全国人均水量的2.29 倍和2.67 倍。涔天河水库扩建后水电站装机容量180MW,年平均发电量将达4.309 亿kW•h。
2.生态区位功能显要。湘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规模最大、经济优势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空间功能区域。湘江源头,素有“天然氧吧”、“华南之肺”的美誉,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定位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中,湘江源头属限制性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功能定位为保障湖南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在不到80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拥有3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 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3.生态产业特色鲜明。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江华瑶族自治县列入了“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成功创建了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国家潇湘源水利风景区。宁远县依托九嶷山•舜帝陵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全力打造“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态有机农业生机勃勃。三县均把生态、有机、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产业作为重点,不断加大“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力度,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色的有机循环农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江华瑶族自治县在永州市率先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建设,全县22个乡镇已全部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其中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已通过省级评估,正待国家环保部核查验收;对121 个单位实施了机关院落花园化建设,已有4个单位评为“全省文明单位”,42个单位评为“市级园林式单位”。积极开展绿色清洁生产。江华瑶族自治县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耗能、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坤昊事业和潇源农业2 个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双百示范”企业。蓝山县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目前项目节能评估审查执行率达90%,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宁远县则重点加大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沥液、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实用污染治理技术利用。
三、示范意义
因地制宜地加快江河源头生态区的保护和建设,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湖南省在湘江源头区域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能为全国江河源头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1.对探索江河上下游地区联动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江河上下游地理和区位上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河流沿岸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通常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生态破相对严重。在湘江源头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对于如何根据流域内不同的区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探索建立江河上下游地区联动但有区别的开发和保护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2.对保障湘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湘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南省人口最稠密、经济规模最大、经济优势最强、经济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湖南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集中区和引领区。湘江源头作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湘江乃至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湘江源头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对保障湘江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3.对探索源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江河源头多为高山、森林和水涵养地区,同时也为历史人文荟萃之地、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相生相伴的矛盾。在湘江源头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开发与保护并行、开发与保护互促”的新模式,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放大江河流域的生态资源优势,完善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而为全国江河源头乃至湖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行和示范经验。
当前,湘江源头区域既承担着维系湘江全流域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又肩负着加快实现自身后发赶超、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将湘江源头区域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符合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的现实要求,契合国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先行与示范的根本求。
因此,我们建议将湘江源头区域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江华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