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县烤烟“涛白金叶”曾经在全国烟叶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其外观好,品质优,香味醇,1979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名,1986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名,1990年经中国烤烟研究所化验,我县烤烟各项内质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云烟”水平,2009年全国烟叶质量评比,被专家赞誉,烟叶品质可与津巴布韦烟叶相媲美
今天,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培育下,“涛白金叶”再度焕发出新的光彩,全县烤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万亩左右,产量常年保持了11万担左右的规模,均价等各项指标达省市前列,实现烟叶年产值在1.6亿元左右,烟叶税3000万元以上,烟叶质量受到了全国各大卷烟工业企业的一致好评,成为全省高端卷烟原料定制化生产基地。特别是在目前紧锣密鼓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上,“涛白金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
群众脱贫致富的排头兵

白芒营镇二坝村田明得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眼下正是烟田管理的关键时节,烟草技术员、扶贫干部多次深入讲解今年烟叶生产的各项政策和补贴方式,指导他家如何进行烟田管理、病虫害防治、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提高烟叶种植效益。田明得告诉记者,去年种植了十亩烤烟,不仅解决了残疾老婆看病、三个小孩上学、两个老人赡养问题,在县里贫困户危房改造政策的支持下,还新建了100平方米的住房,今年再种十亩烤烟,希望能解决新房的装修问题。像田明得这样的贫困户,该村就有19户。据了解,二坝村地处偏僻,与广西交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该村通过发展烤烟产业,每年种植800多亩,通过精耕细作,亩产利润都在3000元以上,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就达20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因此,在2015年该村就实现了脱贫。
据县烤烟办初步统计,全县共有贫困户种植烤烟250户,种烟面积5000亩左右,按2018年的烟价计算,全县一季烤烟亩均产值为3800元左右,除去每亩生产投入2500元左右,一季烤烟纯收入1300元以上。可实现种烟收入每年560万元,户均增收2.6万元以上。不仅如此,一些贫困户将责任田流转给大户种植烤烟,而且还为大户提供劳务,全县20亩以上大户种植面积约4万亩,大户种植烤烟亩均需要15个工左右,每个工按65元计算,全县参与大户种植劳务收入可达3900多万元,其中有三分一为贫困户,仅此一项就为贫困户每年提供劳务收入1300万元。如包括土地流转费在内,全县贫困户参与烤烟种植收入可达2000多万元。
涛圩镇石头寨村与广西富川县新华乡仅一山之隔,是一个只有800多人的边界村,在九十年代是远近闻名的“二道贩子村”,家家户户靠往广西贩卖烟叶维持生计,过着提心吊胆的穷日子,是烟草专卖部门的眼中盯、耳中刺。近年来,在国家烟草专卖政策的指引下,受县委、县政府烟叶种植激励和扶持政策的感召,广大村民转变观念,走上了通过种植烤烟过上好日子的正路。该村群众不仅把全村仅有的800亩水田全部种上烤烟,还相约到河路口、沱江、界牌、涔天河等地租地4000亩左右种植烤烟,每年向烟草部门交售烟叶上万担,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润500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超2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烟叶生产万担村”和“湖南烟叶第一村”。
涛圩镇三门寨村的种植大户莫长修,发动全家每年在全县各地租田种植烤烟700多亩,今年突破1000亩的纪录,每天用工120人以上,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种烟致富的康庄大道。
基础设施建设的顶梁柱

走进烤烟主产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田园图画。一条条沟渠组成纵横相连的排灌网,凑响潺潺流淌的音符;一条条平坦的机耕路穿过郁郁葱葱的田野,勾勒出美丽的画卷;一排排大型的育苗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让人眩目,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密集型烤房,点缀在村边,为新农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只是全县近年来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像这样基础设施建设每个烟区比比皆是。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充分利用烟草部门的投入政策,累计完成烟叶基础设施和水源工程项目建设资金 8.62亿元,完成了6万亩基本烟田建设,相继建成烟水烟路400公里,育苗大棚10万平方米,密集烤房3000多座,购置农业机械1200台,开展基本烟田土地整理 2万多亩,特别是烟草援建的水源性工程投入8700万元建成清江水库。像这样持续大规模的投入,在所有涉农部门中是绝无仅有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现代农业建设、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烟区乡镇的摇钱树

烟叶富民,烟叶脱贫。在白芒营、涛圩、大路铺等乡镇,党委政府已经将烟叶产业作为广大贫困户致富最快的产业、发展最好的项目,烟叶产业成为了最大的扶贫工程。
“是县委政府的政策好,把烟叶税超收大部分返回给我们乡镇财政,使我们尝到了发展烤烟产业的甜头。”白芒营镇党委书记李华勇满
怀感慨地说。去年,白芒营镇烤烟产业大获丰收,县财政返回给该镇的烟叶超收分成税近700万元。据了解,县政府为了调动乡镇发展烤烟产业的积极性,2018年返给乡镇财政的烤烟税达2200多万元。

为确保烟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每个种烟乡镇都建立健全了烟叶产业组织机构,形成了以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为主导,广大烟农为主体,烟站和技术员为指导,常年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的工作机制。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每个种烟村配备驻村干部与烟草技术员一起负责区域内烟叶生产、收购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落实工作。种烟乡镇干部、烟叶技术员、烟农三支不同的队伍,汇成同一股力量,为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奏响一曲烟叶发展之歌。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雷友锋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