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文华:一个瑶乡“编外村干部”的扶贫情结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刘明政 陈远姣 编辑:redcloud 2018-08-27 10:11:32
江华融媒
—分享—

江华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明政 陈远姣)千里瑶山满目葱茏,天河平湖碧波荡漾。江华瑶族自治县涔天河水库从水口镇新址至上梅口村的渡船上经常听到凌江村和其他村村民议论并羡慕凌江村近年日新月异变化的话题。如今到凌江村只要一提到黄文华(以下简称老黄),没有人不知晓,都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个新时代的“好男人”。

老黄今年54岁,个子不高,但两眼炯炯有神,精神矍铄,是凌江村一名普通的民,一个勤劳善良、忠厚朴实的典型瑶族汉子。他妻子甘玉英是凌江村的支部书记,作为丈夫,他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妻子的工作,悄悄当起了“编外村干部”,与全村脱贫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出谋划策为全村脱贫“支招”。凌江村与蓝山隔界,距县城125公里,是江华边远瑶乡一个林区村庄,共有居民302户10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474人,是一个国家级贫困村,主要收入来源为林业和外出务工。为了村里能够早日脱贫,老黄和妻子想了很多“招”。第一招,积极响应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帮助全村39户贫困户解决住房保障问题。对村里在外务工的贫困户,易地搬迁购房所有手续都是他们夫妇一手办,并带村民到开发商处签订合同,其他村村民都对凌江村有这样一对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村干部夫妻羡慕不已。第二招,根据凌江村山区海拔高、坡陡、沟深等自然条件,为凌江村民致富谋发展,成立厚朴合作社,种植面面积达400多亩,与4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下一步还将成立一个养鹅合作社,使更多的老百姓受益。第三招,想方设法为本村弱势群体拓宽收入渠道,积极组织动员贫困户参与统贷统还入股分红的模式增加收入。全70户92名因年纪大或者因病无劳动能力的群众参与兜底贷59名妇女参与妇女贷,还积极联系了55户199人参与了同丰粮油的贷款,未来20年将为这350名贫困人口每年增收1000多元。第四招,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资金跑项目“要致富先修路”,老黄协助村里3年投资276万元帮助凌江村修通了濠凌、田坪路19.7公里的村道,还投资128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使群众饮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今年江华要整县脱贫摘帽,我们凌江村也不例外,要与全县一道脱贫,我们的脱贫工作坚决不拖全县的后腿!”老黄作为“编外村干部”坚定而自信地说。

他身心投入为全村脱贫“出力”。自从妻子当选了村支书后,老黄就自觉当起了村支部书记、村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的“专职司机”“扶贫干事”。凌江村地处瑶山深处,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当支书的妻子不会骑摩托车,但是经常需要走组入户,这时候老黄就当起了妻子的专职司机,陪伴妻子每天往返于村民和自己的家中,无怨无悔,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支持着妻子除了“专职司机”,老黄还是一名懂电脑的“扶贫干事”,今年年后,凌江村换了驻村干部,原来会电脑的小莫换成了不会电脑的老同志,又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每个村都有大量的数据需要采集、汇总、输入电脑,在这非常时期,第一次接触电脑的老黄主动承担起了凌江村电子数据管理员这一角色,他虚心请教原驻村干部小莫、镇扶贫站工作人员,从电脑开学起,一直到文档数据的建立、筛选、计算等,经过半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做得有模有样。老黄在困难面前不抱怨、不推卸责任、勇于担当,以五十多岁的高龄刻苦学习电脑、义务管理村级档案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心甘情愿为全村脱贫“吃苦”。无私老黄也有自己的事业,他在县城有自己的猪场,因为村里的事情需要自己,自己的猪场又必须卖猪来养家糊口。去年冬天,正值卖猪旺季也是脱贫攻坚考核验收之时,为了兼顾家庭的事业和村里的脱贫事业,老黄连续三天三夜从凌江往返县城3次,山路崎岖,从凌江到县城单程125公里,往返需要4个小时。白天在凌江村做事,傍晚7点回县城,晚上在县城卖猪,凌晨4点又从县城出发赶回凌江村,走的都是夜路。一天一次,三天休息时间仅有短短地8小时。如此的老黄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左肩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右肩扛起了本村脱贫致富的责任,其中的艰难困苦留给了自己默默承受。

黄文华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地业绩,但有着一腔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村民,不是村干部,却胜似村干部;作为妻子的“专职秘书”,不仅充当了妻子的“双腿”,而且成为了村里的“电脑通”;作为一名父亲,不仅仅让家有所依,更让村有所靠。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刘明政 陈远姣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