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瑶都森林奇境·走进三湘第一林场”文学摄影大奖赛初选作品·文学类016号
三湘第一场
引子
那是前十几年的事了,作者任时任江华采育场场长的黄先生邀请,撰写一个四集电视专题片,其实黄先生本身就是一个“大手笔”,大有受宠若惊之感,但恭敬不如从命,通过采访和查阅资料,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面临困境,迎接挑战,再创辉煌”的画面摄入脑海,于是,在片首文字中出现了“这里是一座绿色宝库,这里流淌着绿色的诗行,这里高唱着绿色的旋律,这里孕育着绿色的希望”字样。
2017年初,作者再次受县林业局之邀,担任“1992年至2015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林业志”主编,近30万字的林业志将记载全县林业工作的发展过程。本来,市林业局在全市林业志编纂篇章中没有单列国有林场,但出于对素有“三湘第一场”之称的敬仰,大胆向县林业局和市林业局提出在县林业志中单列国有林场一个篇章,共五章27节,得到市县认可,于是,3万多的文字将“三湘第一场”载入史册。
现在,当你走进江华国有林场,扑面而来的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绿色画卷,在24651.5公顷国有林地上, 1270024立方米活立木屹立山岗,森林覆盖率为达到85.5 %,从经营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都在全省第一,所以被称之为“三湘第一场”。
其实,这“三湘第一场”如人生一样,走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你想知道么?我可带你随着“三湘第一场”成长轨迹,感受她那曾经的辉煌、经历的阵痛和重生的蜕变……
大山的呼唤
绿色,是生命之色,催人奋进。人类呼唤绿色。于是山川、大地涌动着一群造绿绣山的人们,他们高举着奋进的旗帜,吟唱着绿色的恋歌。
---摘自作者采访笔记
回忆的窗口打开,时光就回闪到了1954年。
按照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推算,这时正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就在1954年那个“风光多树色,露华翻蕙阴”的4月,人民政府看到当时的江华山广人少的现状,为开发大量的“处女地”,从集体林地中划出50万亩,于是,在炮竹声中,一块“江华林区经营管理局”的牌子正式挂起,开辟了江华林业历史没有企业经营的先河。
林场历史的页码总在不停地翻动。1954年为江华林区经营管理局,1956年改名为江华森林经营所,1958年改名为湖南省国营江华林场,1954年-1959年直属省林业厅,1960年改名为江华农林垦殖场,属零陵专署农垦系统,1962年恢复林场体制,归属原零陵专署农村部和林业局,1969年林场与江华县木材公司合并为江华林业采育场,归属江华县委农委,1985年零陵地区林业局与江华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将江华林业采育场正式移交给江华县人民政府管理,1987年经原零陵地委同意,按县级企业单位管理,2007年恢复称江华国有林场。
尽管林场的牌子在不断改变,但始终没有停止那一批批热血青年向她奔来的脚步。
曾经南征北战的南下干部来了,军转干部也来了,仅江华108名南下干部中就有10多人进入林场工作。这些虎虎生风的军人,虽然帽徽上交了,但军人作风没有变,他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迈着坚实的步伐,带着妻子,牵着孩子,登上那崇山峻岭。
能干的祁阳人民不知怎的也来了?他们割舍“背井离乡”的情愁,毅然背着铺盖走进了林场,后来祁阳籍干部、工人竟占全场工人总数一半以上。
乡镇干也对林场情有独钟,纷纷要求调入林场工作,有的担任了主要领导,有担任了中层领导,他们虽然离开了行政部门,但以能在林场工作引以为荣,脸上时常挂着花儿一样的笑容。
作者的战友就是军转干部子弟,他在回忆当年父母带着他们兄弟三人进入林区的情景时,兴奋而又感叹。“那时我上有一个哥哥,我是双胞崽,母亲牵着哥哥的手,父亲用箩筐,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弟弟,如长征行军一般,在野草丛生的崎岖山路上一步步地行走着,扁担悠悠,箩筐擅擅,我和弟弟如坐在摇篮一样,父母边擦去脸上汗水还边逗我们笑。”他停顿了一下,叹了一口气又对作者说:“当时,也不知父母还能有笑声,在大龙山这个林区中,杉木皮搭起的简易工棚就是我们的家,夏日还好过,林区挺凉爽的,而到了冬天则四处透风,就难过了,我们三兄弟白天穿着棉袄紧紧围在炭盘边烤火,晚上卷缩在父母身上。生活也很艰辛,山上劳作饭量很大,主食不够杂粮掺之,副食则以蔬菜为主,有时半个月难得开一次荤,有一次好不容易发现木板桌上有了一小碗猪肉,其实就是一些肥肉炼油后的油渣和一点点瘦肉,我们三兄弟在桌子旁咽着口水,比我们大点的哥哥刚伸出筷子就被父亲打了回去,母亲心疼地夹了一小块给哥哥说,弟弟还小你要多让点呀,哥哥喉头动了动,用袖口挡着眼睛,梗塞说这辣椒太辣了,哪知他是在悄悄流泪呀。”每每想到这些,我的战友总是泪流满面。他的父母历尽艰辛,没有享受到什么福的,父亲早些年仙逝了,耄耋之年的母亲现也只拿着千把块钱的退休工资,真是不易!
无论艰辛也罢,困难怎么,那一批批热血青年总源源不断地向她奔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又从几百人达到最高峰5400多人,这是一支师级编制的大军呀。
这是什么磁力把他们吸来?这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心神向往?象“只有在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中,才能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这样的语句,他们肯定不会讲。而“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这样的召唤,他们一定很感兴趣。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召唤,也许就是大山的呼唤!
于是,大军如排山倒海似地挺进大瑶山,大山沸腾了。
能不沸腾么?5400多人的大军分别编入总场和下属码市、水口、麻江、涛圩、务江五个分场及水电管理站、木材公司、职工医院等单位,而大部分在分场一线工作。如集中起来,可站满一座山,塞住一条河!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招展的红旗,只有喊山的号子。他们在崇山峻岭的山上锄斧飞扬,砍荒、烧土、整地、种树、砍树,让瑶家的汉子称赞;他们在惊涛拍岸的河中竹槁舞动,扎排、放排、运木,令浣纱的妹仔注目;他们在振荡不定的商海中身手大展,营销、开厂、博弈,给强大的对手震憾。
在雄踞苍梧的大龙山、黄龙山、姑婆山上,那高昂的喊山号子一浪高过一浪;在奔流瑶山的九江十八河中,那豪放的击浪欢声一波高过一波。
山沸腾,水沸腾,人更沸腾。
曾经的辉煌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沸腾的大山上,5000多林场人在轰轰烈烈地耕耘着。50年代的大跃进,他们没有参与大炼钢铁,在忙于种树;60年代,他们亮开肩膀与天斗与地斗,在挥汗造林;70年代,他们穿梭于密林中,在抚育、采伐;80年代,他们在改革大潮中,在勇闯商海;90年代,他们面临困境,在砥砺前行;进入2000年后,他们以林海为依托,在开拓进取。无论形势怎么变化,但始终没阻止过他们前进的步伐。
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使一片片“处女地”孕育出一个个伟大的壮举和闪耀的辉煌。
---营林成效辉煌。建场以来,造林面积24509公顷,抚育幼林117499公顷,育苗95公顷,为国家创税利近4亿元。全场土地总面积达到35623.3公顷,成为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达到87.3%,活立木达到1270024立方米,均居全省前列。做到了生长量大于采伐量,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永续利。
---森工业绩突出。累计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商品木材723万m3,实现利税近4亿元,是国家投入的7倍之多。木材市场开放后,曾在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建立木材销售点,是湖南省最早打入外省市场的林场之一,为这些省份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科技创新领先。林场人不仅勤劳而且智慧,他们在生产中摸索,在经验上积累,在思绪上创新,发明了不少科研成果,令世人称赞不已。早在1971年就建立了三江尾杉木种子园,1991年原国家林业部又在这里建立了杉木种子园,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种子。最为突出的是发明了运用索道运行控制器和轻便绞盘机运材,进一步提高了运材效益,比原来的人工拉厢提高工效3倍多,降低成本58﹪,该项科研成果,受到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获得国家科技大奖,1978年的国家科技大会上推广此成果,为此,中国林学会森林采伐运输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随后芬兰、越南、墨西哥、菲律宾、日本和前苏联等10多个国的林业专家前来考察,林海深处留下了国内外林业专家的声声赞语。
---第三产业繁荣。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射千里,阵阵潮波撞击着本分的林场人的胸腔,他们根植大山,又走出大山,任凭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勇立波涛汹涌的潮头击浪,让林产工业和二、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创办了造纸厂、林机厂、花岗石厂、汽修厂、山城宾馆等企业,与港台客商兴建了国丰木业和远腾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两家合资企业。异军突起的林场企业,让人刮目相看,1994年花岗石厂生产的石材系列家俱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远腾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塑雕门获银奖。
当年的林场那真叫一个辉煌。全县最好的办公大楼是林场,全县最好的车辆是林场,全县干部职工工资福利最高的是林场,那个单位有困难第一个捐助也是林场……赞扬声、高呼声连成一片。
这是一片欢乐的热土,她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各大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杨延生和湖南省历届领导万达、毛致用、王茂林、杨正午、等先后到林场视察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197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江华林区在前进》,展示了林区的巨大变化。1978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林场人的战斗风采。
岁月如歌。辉煌的成果,与林场人的张张笑脸相辉映。然而,这一切却定格在那历史的长河之中。
为啥?林场也曾经历过阶段性的阵痛!
经历的阵痛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知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摘自作者采访笔记
时光老人的脚步走进了90年代。
这时,随着木材替代品的日益增多,木材市场极度疲软,指标锐减,价格猛跌,使长期以来吊死在一棵杉树上的林场一下子陷入了艰难的困境。1998年到2000年,全场木材销售指标平均每年减少近4万立方米,每立方米均价减少300元,木材收入每年平均减少1200万元以上。
木材市场如此,林场二、三产业的经营情况也不景气。由于地处边远,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不善,导致一些厂子由于亏损严重,相继倒闭。造纸厂1996年破产时债务高达1700万元,国丰、远腾两个合资企业债务亦高达1200万元,林机总厂、花岗石厂的机械不得不低价变卖。
林场在江华是最早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之一,但由于当时政策的调整因素,全场的养老保险从1995年4月被迫中断,2000多名离退休职工的工资由场里负担,每年负责开支800多万元,本来就困难的林场真正是“压力山大”。
木材滞销,厂子倒闭,保险中断,随之而来的是大批职工下岗、职工收入锐减、银行借款猛增。全场有1500多名职工下岗待业,连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费都无力发放。在岗人员从1994年起一直按档案工资的63.7﹪发放,人平每月工资只有263元。银行贷款累计高达2700万元,仅每年的利息就近200万元。
残阳似血。曾经辉煌一时的林场,一刹那变成了一头负重的牛,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着。
尽管艰难,但这头喘着粗气的老牛,仍鼓着园园的牛眼注视前方,她在低谷中思索,如何奋力一吼、奋蹄一蹬走向新的辉煌?
重生的蜕变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 培根
林场的困难,牵动了高层。省委、省政府在2000年对林场调查中呼吁道:“江华国有林场至2000年底,已累计亏损3083万元,负债8425万元,拖欠干部职工工资931万元,是全省人员最多、包袱最重的森工企业。”提出困难,是为了看到困难、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高层对林场没有忘记,是极为关心的。
其实经历也是一种收获,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富兰克林又说:“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人生本来就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林场的希望就在前方。
于是,林场人在低谷中仰望高山,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很快,“经济效益滑坡,精神状态不能滑坡!”的吼声再次发出,一股“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的精神再次振奋。
“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就能重振昔日雄风,他们咬牙了,他们破釜了,他们卧薪了!
思想决定出路,出路就是财富。他们以改革促发展,创造出一个个新的奇迹。
盼望已久的养老保险问题得到了解决。通过多方努力,使曾经中断5年之久养老保险得到了恢复,不但使2000多名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养,而且每年为林场减少开支600多万元。离退休职工每月从银行卡中取到了退休工资,擅抖着老手沾点口水点了又点,笑了。
千户职工告别棚户房。林场领导十分注重职工民生,争取项目,解决资金,精心组织,监督施工,实施棚户房改造项目,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耸立于城镇,曾住了几十年林区棚户房的职工,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到城镇住上新房,当他们接过房屋钥匙时,个个竟象孩子般哭了起来,这是激动的热泪,这是幸福的热泪呀!
剥离办社会职能成效显著。江华林场机构庞大,地域分散,人员众多,行业复杂,“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可谓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深入,企业办社会职能已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要求。于是,他们按照剥离办社会职能的政策规定实施改革。 一是林场于2003年12月22日,江华县人民政府与林场就分离办教育职能签订了协议书,决定将林场16所学校及资产整体无偿划拨给县教育局,且将22名在职教师中移交县教育局管理,将13名退休教师移交县政府由教育局管理,让这些教师有了“家”的感觉。二是于2010年12月,将林场内所设4个林业派出所26名公安民警成建制整体移交县森林公安局,让这些民警从企业走进了行政部门,真正得到了“转正”。三是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乡镇区划调整改革工作的意见》于2016年1月25日将多年代管的十个农户村全部移交县有关乡镇管理。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缓解了林场的经济压力。
战略兴场效果明显。林场以实施“科学发展项目兴场”战略为目标,在做好营林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多种经营模式。一是大龙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发成功,这里自然风光如诗如画,群山逶迤,溪谷纵横, 资源丰富,瀑布悬空,山观水色,交相辉映,美妙绝伦;这里远离市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环境优良,已经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理想的生态旅游风景区。二是秀美林场建设大力推进,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绿化、美化、宜居、宜游为中心,鼓励全场建设秀美林场。如今,当你进入涛圩分场的旅游景区—姑婆山,你一定会被那高耸的大山、葱翠的森林、飞流的瀑布和盘古的传说所吸引。三是1.2万亩国家战略储备林、8000亩中幼林抚育等林业项目强力实施,确保了国家战略用材和森林良好生长,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增强了林场的发展后劲,夯实了林业的发展基础。
路漫漫其修远兮。至此,你不难看出林场人在逆境中奋力拼搏,已经冲出了低谷,看到了希望。虽然前方的困难还很多很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艰苦奋斗光荣历史的林场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被前进中的困难所吓倒,他们正高喊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喊山般号子,手拉着手大踏步地前进,走向无比灿烂的明天!
来源:大赛组委会
作者:大赛组委会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