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这是一个族群与茶的故事演绎;这里有适宜茶叶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百年茶树更是见证着原生态茶叶发展从无到有的历程。本期《品读永州》神州瑶都之茶是瑶乡浓,一起感受大瑶山深处的浓浓茶意。
解说: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境内的48个瑶寨居住着瑶、壮等少数民族同胞2万多人,被誉为“千里瑶乡第一镇”。这一天,龙湾村瑶族村民祁满秀她们,迎来了一年当中新茶采摘的时节。
【焚香祭拜现场】
【记者 匡一冰:我们品读永州摄制组现在来到的是 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的龙湾村 在这里有这样一说 宁可三餐无酒 不可一日无茶 可见茶在他们饮食生活当中 具有相当重要的一个地位 相传在龙湾有一种苦茶 是瑶族人民的始祖盘王发现并一直流传至今的 今天就是龙湾苦茶新春采摘的第一天 我们一定要去凑凑热闹】
【记者 匡一冰:大姐 你们好 这颗茶树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龙湾村村民 祁满秀:可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匡一冰:难怪刚才看你们还举行了一个祭祀的仪式
龙湾村村民 祁满秀:我们每年开始摘茶叶的时候 老茶树就要烧香祭拜一下 好像是祭拜茶王一样的
解说:这些零散分布的野生茶树,已经无人能准确说出它们来到瑶山的确切年份。也许是感慨于瑶族人在高山密林间的生存不易,于是上天便给予了他们最无私的馈赠。
【采摘现场:歌词大意 来问妹 问妹甜茶是苦茶 甜茶种在哪块岭 苦茶种在哪块山 不用问 不是甜茶是苦茶 甜茶种在当阳地 苦茶种在背阴山】
解说:就在龙湾村村民祁满秀她们采茶的当天,与龙湾村相隔一百公里之外的江华县牛牯岭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也正式开采新茶。连绵起伏的苍翠群山和风轻拂,带着清新的茶香扑面而来,让人有心旷神怡的舒适感。远眺路边的几个小山头,梯级种植的茶叶基地中,身着瑶服背着竹笠的采茶人分布在茶树间,当地的采茶瑶歌声此起彼伏。
【歌词大意:六月摘茶红火天 茶叶不细可新鲜 哥哥莫嫌茶粗了 样子粗来茶味甜 】
解说:动听的瑶歌唱出了茶与瑶族人密切的关系。至今在瑶族人民心中还流传着一个关于茶叶美丽的传说。
【广西瑶学会理事 江华瑶学会会长 任涛:远古的时候瑶族跟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瑶族民间传说 茶是盘王发现的】
解说:瑶族始祖盘王除了教会子孙打猎、耕种以外,还走遍了山山岭岭,尝遍了百草。有一天,他误食了一条千足虫,昏了过去,全身乌黑,躺在一棵树下。早晨的时候,树叶上的露水一滴滴进入他的嘴里,身上的黑色慢慢退去,盘王慢慢苏醒过来,这个树叶子就是茶叶。茶叶被发现以后,就与瑶族人民结下了深深的情谊。他们上山劳作要带一罐茶,劳作归来要喝一碗茶,来客要陪客人喝茶,饭后常常三五成群一起喝茶。于是乎,瑶族人民已经变得不可一日无茶了。那么茶为什么与瑶族人民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呢?
【广西瑶学会理事 江华瑶学会会长 任涛:为了躲避封建统治阶级的征剿 瑶人游山唯恐不高 游林唯恐不密 只有这样 才能安全生存和发展 那么进入高山大岭之后 瘴气重 湿气重 劳动强度大 瑶族人民发现喝了这个茶以后 能够祛湿祛瘴 能够驱除疲劳 增加体力 还能够延年益寿 所以瑶族人民特别喜欢喝茶】
解说:在江华县4万亩的茶园面积中,野生茶园占了近万亩。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瑶族人饮茶制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江华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李端生:这种茶树我们把它叫做江华苦茶 我们今天看的这个群落的茶树 都是几百年的野生老茶树 都是纯天然的 所以为什么江华的茶叶那么好 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是江华的生态条件相当好 自然的 原生态的 野生的 第二 这个茶树品种的茶多酚含量相当高 可以达到39% 对于一种茶叶来讲 它的内含物相当丰富 所以浓度好 做绿茶 做红茶适应性都相当不错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江华的气候条件也适合于茶叶生长 江华的海拔高度 特别是纬度 我们是在北纬25度范围之内 这个是全世界最适宜生长茶叶的一个纬度 包括福建的武夷山 广东的英德 广西蒙山 云南等一些主产区都在这个纬度线上】
解说:经过半天的鲜叶采摘,祁满秀回去要马上着手赶制当地人称为“婆婆茶”的龙湾苦茶。
【江华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李端生:现在我们两个瑶族婆婆在做杀青的工作 锅温达到200度以上 这个杀青有两个作用 一个是减少一部分水分 大概达到原有的50%至60%左右 第二个就是把氧化酶杀死 保证下道工序茶叶不变红】
解说:日积月累,长期的加工制作中瑶民不断的总结经验,在制茶过程中有他们独到的理解。
【江华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李端生:这个是第三道工序揉捻 这个瑶族加工的方法与普通绿茶的加工方法有区别 跟红茶加工的方法也有区别 红茶需要经过全部发酵 现在这个绿茶加工经过摊凉 他们就是蒸热的时候揉 一个是成型 还有一个就是一种发酵的方法 慢慢发酵 所以这个加工方法是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 所以现在有种说法 黑茶是起源于瑶族 瑶族的加工方法 与黑茶的初级加工有点相似】
解说:与祁满秀传统手工制作被当地人称作“婆婆茶”的龙湾苦茶不同,江华县牛牯岭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的采茶姑娘采摘的新茶却走进了现代化机器加工的车间。
江华九龙井茶业公司总经理 赵六中
【杀青就是把茶叶中的活性酶的转换保证茶叶的层次 原汁原味
(站在这个风口温度好高 有多少度)200度左右 揉捻之后的粗产品是一团一团的 还要经过这个分筛 因为全部揉在一起了 需要经过分筛 通过分筛机以后 再去烘干要把每一片茶叶和芽头分开单独的进行烘干 烘干之后又要返回揉捻机 再进行复揉 把茶叶塑造得更细然后再分筛 分筛之后再烘干 烘干之后进入筒式炒锅 进行复干】
解说:在加工茶叶实践的过程中,瑶族人民发现经过热揉捻以后马上烘干,这样做出来的茶叶更为清爽。并且,这些茶叶在储存中经过一年到两年的发酵后,还会产生药的功效。
【江华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李端生: 所以这个茶叶在瑶族既是茶叶 也是药
瑶家阿婆:放点茶叶 放点盐 来洗澡 发高烧 感冒啊就好了 他们很少打针吃药的】
解说:瑶族好客,无论是否相识,均敬大碗茶盛情款待。抓把茶叶放入碗中,再用滚烫的开水一冲,茶味于是渐渐变浓。。
【广西瑶学会理事 江华县瑶学会会长任涛:客人来了用碗装一点婆婆茶 放在碗里 用水细冲 大家围在一起谈古论今 喝茶的讲究就是开始有客人将就客人 从年长的那个人倒起 喝茶的时候一般长者先喝 长者喝了年青人再跟着喝 而且长者都是坐上席的 长者喝了年青人再跟着喝 尊重老人家的习俗在里头】
解说:不止来了客人喝,到了晚上,邻居之间互相串门,三五成群畅聊天南地北,也要以茶助兴,无茶不欢。在“讲古”的同时,还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广西瑶学会理事 江华县瑶学会会长任涛:为什么以喝茶的形式 以前学校教育在瑶家比较少 因为瑶族迁徙不定 走遍一山又一山 居无定处 历史上学校教育发展缓慢 教育后代就是个责任 通过老人家利用各种形式来教育后代】
解说:早先被寄予了诸多功能的茶叶,现如今在龙湾这个人平耕种面积不足三分田的村落,成为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盼头。
【龙湾村 祁满秀:以前别的地方卖十块的时候我们卖二十块 去年外面很多人来问我要茶叶的时候 价格就给他们抬高了 现在别人的卖二十块 十多块 我们就卖五六十块了 最高的可以卖到六十块一斤】
解说:茶叶让远在深山的龙湾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祁满秀慢慢的认识到,光靠传统的手工制作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保持传统手工制作的同时,今年她贷款几万元新添了一台加工茶叶的机器,开始迈入了半机械化加工茶叶的行业。
解说:近年来,江华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茶叶作为瑶族人民致富的一个产业来抓,许多现代化的茶场也应运而生。涛圩镇牛牯岭由于地势较为平缓,自然条件相对优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区域内种植的“江华苦茶”茶多酚含量为全省最高。那么如何发展有机茶,从而打响江华苦茶的品牌呢?
江华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李端生:像这个茶叶呢,我们主要采取了这么几个措施,第一是加强这个茶园的管理,重施有机肥,合理采摘,控制害虫的基数;第二我们主要采取绿色防控,像这个诱蛾灯,这个有机茶园都要装诱蛾灯,粘虫板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第三是加强生态建设。
解说:前身为乡办企业的牛牯岭茶场,如今是九龙井茶业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该基地的茶树按照有机标准种植,采用人工除草、物理除虫,不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成为江华县发展现代茶园的示范基地。
匡一冰:在春茶吐翠的时节 我身后这一群群身着瑶族服饰的采茶女们 正在采摘今年的新茶 她们脸上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与散落在江华境内的其他野生茶林相比 牛牯岭茶场的采摘规模更加的集中 规范和有效率 是咱们江华现代茶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解说:改制后的牛牯岭茶场,通过公司化运作,增加资金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和新的加工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茶叶生产和加工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江华九龙井茶业公司董事长 金玉江:
公司计划种植自有面积突破一万亩,按这个计划五年内上市。你看我们这里全部是绿水青山,层峦叠嶂,环境非常优美。】
解说:曾是朝廷贡茶,也曾凭白毛尖跻身于湖南省十大名茶的江华苦茶,和作为全国第一批茶业出口生产基地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与茶的故事还在不断演绎,瑶族人与茶的情结,仍在不断的发展升华。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江华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