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瑶家“织女”在织八宝被
江华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志东) 现在还织布呀?”3月17日傍晚,笔者在学校附近的大石桥乡龙眼田村散步时,看到一名中年妇女在家织布,十分不解,“市场上五颜六色的家用品多的是呀!”
“这可不是一般的布,是瑶家手工艺的瑰宝——八宝被。因为被面上绣有‘犀牛望月’、‘双狮抱球’、‘麒麟送子’、‘丹凤朝阳’、‘金龙出洞’、‘鲤鱼跳龙门’等八种图案,故而得名。”村里54岁的苏小妹说,“我们梧州瑶(讲梧州话的瑶族属瑶族的一支)妹子都晓得织。”
据了解,我县白芒营、涛圩、大石桥、大路铺等乡镇是梧州瑶的聚居地。这里的瑶家妇女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尤其擅长瑶家织锦。
“二、三十年以前,八宝被是瑶家客姑嫁装的必备品,瑶家姑娘出嫁前,都要忙里偷闲,赶织八宝被、做布鞋等,等出嫁时,带上十把八床八宝被到男方家,组成新的家庭。”苏小妹说,“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瑶族村寨的嫁妆以市场上高档床上用品为主了。但,不少妇女还织八宝被自己用,因为八宝被有结实、耐用,图案绚丽多彩,工艺精巧别致,冬暖夏凉的特点。以前色彩单一只用青色(黑色),现在一般配有大红、绿色、蓝色、紫色等五六种色彩,还织上优雅的诗句。”
据悉,八宝被不仅有实用、艺术价值,还有研究价值,倍受国内学者关注。家住涛圩镇汉冲村,今年77岁的奉兴朝老人收藏了两件织有瑶文的祖传“八宝被”,奉兴朝他是现今村中唯一一个可识瑶文的男性老者。他所保存的光绪22年和1957年的两件“八宝被”,为后人研究瑶文提供了活证。八宝被”成为见证江华瑶族瑶文存在的重要实物,向后人证明着瑶族不仅有语言,亦有文字。
2011年,为江华瑶家织锦走出产业化步伐,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经国家商务部安排,9月2日至4日,非洲法语国家抽纱钩织技术培训班15个国家的32名学员到大路铺镇九年制学校瑶家织锦基地参观学习瑶家织锦,受到国外友人的一致好评
因为八宝被具有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用品展销会,也深得各族人民的喜爱。目前,为壮大这一独特的传统工艺,我县建立了八宝被厂,产品销往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现年产量4万多床,仍难满足市场需要。
[编辑:黎实]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黄志东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