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稿人语】我依稀的记忆是:小时候,我的村庄里长满了许多花草和树木,秋收之后,我们村庄最忙碌的事情就是上山砍伐树木了,在满目的衰草包围着的深林之中,忙碌的身影我看着着实迷人而壮阔。而我的父亲在砍伐了那些属于自己的树木后,还要把树兜挖出来搬回家,劈开晒干作为冬天我们母子取暖的柴料,然后他就回单位去了。一挨冬天,我母亲就会在傍晚时燃了我父亲劈好的柴料,点上灯盏带着我与弟妹围炉取暖。我母亲有时候也给我们讲些故事,但多数时间则是拿着针线为我们做厚底布鞋,此时,母亲的嘴里就哼出了一些我们兄妹听不懂的歌谣,这样的夜晚我们的心很温暖也很明净。这也许就是我们家的坐歌堂吧。与瑶家坐歌堂相比,我们家的坐歌堂是一种很单一的形态,它也特别没有一种文化上的根源,它散淡,它或许只是一种母亲排遣寂寞的方式,但是我坚信,这种偏僻乡村里排遣寂寞的方式就是文明产生的缘起。(田人)
歌手相会
□凌鹰
一棵古树会让我们怀想它最早还是一株小树苗的时候的模样。
一条河流会让我们怀想它的源头那一泓最初的流水的真相。
一座古城会让我们怀想它最早还是一片荒芜的田土或寂静的山河的景象。
一个民族的任何一种风俗,就更让我们怀想它的起始渊源与流行脉络了。
这是蓝山的瑶家坐歌堂为我引发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促使我很有必要去探寻瑶族坐歌堂这样一种风俗文化的根须所在,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
是传说就必然非常古老,就像古老的时光里必然会沉睡着太多的神奇一样。那应该是鸿蒙初开时期的某一天,一个仙女受天庭的旨意投胎人间,然后出生在一个瑶家。她一降生,就自称叫歌二娘,刚满一岁的时候,就会唱歌,但谁也听不懂她唱的是什么意思。两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教人唱歌,并比比划划地把唱出来的意思告诉那些学唱歌的人,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他们瑶族的瑶歌。到了三岁,她就能唱所有的瑶歌了。十岁的时候,她就去歌堂当歌母了。后来,她就把天地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编成瑶歌,见什么唱什么,随口一出就是瑶歌。从她开始,瑶歌从此就在瑶族中一代代相传下去,流淌下去,流成了一条妩媚婉转的河流,流成了一脉瑶族的精神气韵。
这个歌二娘,就是瑶歌的缔造者和老祖母。
瑶族瑶歌,无论是过山瑶还是平地瑶,抑或任何一个瑶族支系,他们的歌谣都可堪称这个坚韧而又庞大的民族的活化石。
其实,坐歌堂只是汉语的说法,瑶语叫“扛者”。
这里说到的瑶族坐歌堂,说的就是瑶族中的过山瑶。
我们都知道,瑶族中的过山瑶是一个从深重苦难中走出来的民族,一个伴随着追赶和迁徙的民族,一个挂在大瑶山脊背上的民族。
据一些瑶族史专家考证,过山瑶是“山越”的后裔。“山越”是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古代的扬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民众的通称,是以古越族等土著后裔为核心,逐步融入汉族移民而形成的族群混合体,属于百越的一支,也就是指居于山地的古越族。湖南居住在南部的瑶族主要是过山瑶和平地瑶。从过山瑶的历史来看,常宁、祁阳、新田、道县、江永、江华的瑶族祖先基本上都不在湖南,绝大多数都是从江浙一带迁来的。关于这一点,是不用质疑的,瑶族民间文献《过山榜》就有如是记载。《过山榜》的版本虽然种类较多,篇幅长短也不一,内容也略有出入,但都记载了瑶人的始祖是龙犬盘瓠,瑶人的原始居地是会稽山。《评皇券牒》就这样说到过“王见盘瓠有此灵性,就将宫女嫁之为妻,入内宫枕成亲,备鼓乐,仰送会稽山”。
平地瑶和过山瑶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族源,但他们之间一个最相同的信仰,就是都崇拜盘瓠。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过山瑶和平地瑶尽管族源各异,但他们的始祖都是盘瓠,他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
不过,虽然是同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却又存在天大的区别。过山瑶的语言为“勉”话,“勉”话通天下。平地瑶的语言为“优念”。如果平地瑶与过山瑶对话,他们彼此是听不懂对方的语言的。因此,只要是过山瑶,就会讲瑶话,就会唱瑶歌。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过山瑶有《过山榜》,平地瑶一般没有《过山榜》。过山瑶的原始居住地在江、淮、闽、浙一带,现在已经分布在全国各省甚至世界各国,平地瑶的原始居地却就在湘南,更准确地说,就在湖南与广西交界之地。
居住在蓝山的瑶族,就属于过山瑶。
传说,是一切风俗风物和风情的根,任何一个没有根的民族都会飘在空中,浮在水面。
可是,一切从传说中生长出来的民族文化,最终都会长出最真实的枝叶,开出最真实的花朵,结出最真实的果实。
这就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神秘所在,这就是任何一种风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于是,就有必要让我们从歌二娘的传说中回到瑶家坐歌堂的历史真相,将瑶家坐歌堂还原成现实。
古代的过山瑶都住在深山密林或高山陡岭,住的都是窄小的杉皮屋或木板房,居住条件非常简陋。但是,瑶人都热情好客,重情重义。凡是生日喜庆,都会有亲朋好友上门祝贺。可大瑶山的人,居住又非常零散,来客一般都无法当天返回。客人不能回家,主人又没有多余的住处,他们只好点燃一堆柴火,烧一鼎锅浓茶,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喝着苦涩的粗茶闲聊拉家常,围着火塘唱歌对歌。好在瑶族也是个像藏族、侗族、苗族、壮族等诸多热爱和崇尚歌舞的民族一样,一堆篝火就能点燃他们对歌的激情,一锅苦茶就能润泽他们火辣的歌喉。他们就那样通宵达旦的歌唱,通宵达旦的对歌,直到天明方休。
现实中这种因瑶家没有多余的住处而通宵对歌的行为,虽然也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快乐,而且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瑶族的文化风俗,但是,歌二娘的传说,赋予我们的是无穷的神奇与想象,过山瑶因为住宿条件的限制滋生出来的唱歌对歌的激情,彰显给我们的却是一个苦难民族的无奈和酸辛。
是过山瑶的悠远历史,沉淀了瑶家坐歌堂的风俗内涵。
传说和现实,都让我们领略到了瑶族坐歌堂不同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深度。
现在的瑶族不再存在来客了没有住处。
现在的瑶家坐歌堂不再是为了陪来客打发漫长的黑夜。
现在的瑶家坐歌堂完全成了瑶家一种自发的、浓烈的、发自内心的欢聚喜庆活动。
所以,现在的过山瑶,还是沿袭着祖辈的传统,喜欢利用红白喜事和聚众集合的时机坐歌堂,或男的挑战女的,或女的挑战男的。在这一过程中,对方问什么,你必须对答如流,答不上或答不准的,就要受到“揹砂锅”、“吃豆腐渣”的惩罚。这两种惩罚,在瑶族中可是最丢脸的事了。所以,年轻人外出作客,最怕的就是人家找自己“扛者”。为避免这种丢脸,无论男女,他们从六、七岁就要开始学瑶歌了。
作为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坐歌堂只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交界之地,形成了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就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
坐歌堂的唱词,都是一个瑶歌由四句组成。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瑶语要押韵,第一句可以三个字、五个字、七个字,第三句可以七个字、二十个字左右,但四句都是七个字的居多。瑶歌的演唱形式有道白,按歌的内容,不用音调,跟讲话一样。有轻唱,歌者带着深厚的感情,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高腔,这是送客的时候用的。天亮了,一方要走了,一方就要送,当走的那方走到一百多米的地方,送方就要用高腔唱,等送方唱完了,走的那方再用高腔回敬。
坐歌堂的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而且,其传承谱系也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好瑶歌者走亲访友时请教的,不存在办班收徒一类的开馆传授,更没有曲谱问世。
一首古老的曲调,可能已经在瑶族子孙中流传了千百年都不会被其传承后代改变。所以,很多曲调,委实就是过山瑶先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活化石”。
然而,由于各种手抄本都没有统一格式,加之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用汉字记瑶音,因此难免出现过多的错字、别字。这样的手抄本如果用汉语去读,根本不成句,不通顺,简直语无伦次。幸亏,新田有一个叫盘金胜的人,三十多年一直忠实的守护着坐歌堂这一瑶族文化遗存。
盘金胜的父亲、姐姐和堂姐都是新田响当当的瑶族农民歌手,这也让他自小受到了感染和诱惑,自小也爱上了唱瑶歌,并学会了用汉字记录瑶歌歌词,而且还能即兴创作瑶歌。
从1980年开始,盘金胜就着手搜集、整理、研究瑶歌了。1985年至2006年,他又先后组织发动常宁、祁阳、桂阳、宁远、新田等五县市六个瑶族乡的歌手,相聚在一起“坐歌堂”对瑶歌,并趁2007年11月由新田、祁阳、常宁三县政府部门组织发动三县瑶族坐歌堂大型活动之际,将这次的坐歌堂活动拍摄录制成音像光盘,还自编自导了瑶歌《瑶寨恋》、《瑶寨歌声》,将其制成了光盘,比较准确地使用汉字记瑶音,让任何一个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看懂歌词内容,让瑶族坐歌堂从一条缺少阳光照耀的悠长古巷亦步亦趋地走出了她的深闺大门,让更多不懂瑶语的人窥见了过山瑶瑶歌妖娆的倩影。
(本版图片提供周祁云)
对歌
采访歌母
敬酒
敬茶
送别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凌鹰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