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朵盛开的莲花——读彭式昆先生的《漕滩露宿》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金砖 编辑:redcloud 2013-01-11 10:34:25
江华融媒
—分享—


    彭老式昆先生,可以说是永州文坛上一位执著的香客,更是一位优秀的引路人和园丁。他自己潜心创作,同时又时时关注文学青年的成长。他的为人处事与道德文章,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彭老新近出版的《漕滩露宿》一书,共收录各类文稿70余篇,这些文章是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在《散文百家》、《民族文学》、《湖南文学》、《小溪流》、《散文选刊》、《理论与创作》等刊物上所刊发的部分力作。有的作品刊发后还被收录各类选刊之中,引起过较大的社会反响。
    读彭老的文章,第一感觉是其行文风格的亲切。如他的《瑶家吊脚楼》、《我心中的吊脚楼》、《童年生涯患难多》、《星光下的纯情》等篇什,写得非常简洁古朴,文字非常干练,有如瑶山深处的一泓清泉,涓涓而流,缓缓而行,虽没有大河奔涛的作响,但有其繁花织锦的绚丽,有潺潺漱玉的悠扬,有行云流水的欢畅。
    “款款地向瑶山深处走去,走向原始的丛林,如浪的雾霭,如波的峰峦,如镜的清泉,如练的溪涧,依山凭险的吊脚楼村寨,远近为伍的瑶家;晨光熹微,旭日临山,青草上,花蕊里,翠叶间,晶莹的露珠闪耀着,被嘤嘤的鸟啼摇落,又让缕缕炊烟网住,一颗颗地串联,飘向太空;不知从何年何月起,这片神奇梦幻的山山水水,融和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演绎着一串串深邃的故事。”
    这是彭老《瑶家吊脚楼》里开篇的一段话,从这段诗一般的文字中,我们便可了知彭老的文字功底的深厚与写作心态的赤诚。“款款地向瑶山深处走去”,除了碧翠的青山与漱玉般的水响,更有瑶民族那若梦若幻的传奇故事,于是,读者便身不由己地跟随彭老的文字,走进一座座瑶家山寨,走进一栋栋瑶家的吊脚楼,在其“灯火阑珊里”去探寻瑶民族那“博大精深的奥秘”。
    彭老的作品第二大特色,是其民族情感的浓烈。瑶山,是彭老“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是他“谋生于斯、笔耕于斯”的舞台,他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讴歌这片土地,去关注这里的人文,去咏赞瑶民族的勤奋与朴实。如彭老在他的“瑶山风情集粹”与“瑶家饮食文化”两辑中,从瑶家《苦茶》到《瑶家瓜箪酒》,从《荷叶粉蒸肉》到《瑶山竹筒饭》,再从《木叶瑶歌》到《瑶寨梆声》,从《瑶族少女》到《大瑶山之梦》,读着这些精美而又尽现瑶族风情的文字,真让我们如临其境,享受一种风韵别致的瑶民族的文化大宴。
    彭老的《漕滩露宿》第三大特点,是其对文学执著的“惊奇”。彭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创作,到今天已近六十春秋。其间历尽艰辛与磨难,而文学的志趣与追求依旧未变,这种执著的精神无不令人称道。他在其处女作《理想》一诗中这样写道:
    “建设的歌声像春雷一样响彻在东方/使幸福遍布在神州大地上/这是中国的青年们一致的愿望//……/做个人民文艺工作者/却是我的理想”
    写这篇习作时,彭老当时才只有十多岁,是一位初三学生。也许正是这一文学理想在心胸间的持续燃烧,才使他从此终生与文学有缘,并且锲而不舍,执著前行。但那场政治运动曾使他流离失所,倍受磨难。彭老凭借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意志,重获新生后燃起那湮灭已久的激情,去放飞自己的文学梦想。《漕滩露宿》一书中所收录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他临近退休或退休之后所创作的,彭老在人生晚年还能这样锲而不舍地在文学之途上去拼搏追求,实是令人敬佩和感动,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外,彭老更是一位烛照他人的文学导师,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许多青年才俊走上文学之路,形成了江华文学界的繁荣与热闹景象。
    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生来先生在《漕滩露宿》的序言这样写道:“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江华瑶山这块沃土上涌现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他们满腔热情,脚踏实地的描绘瑶山、歌颂瑶山,形成了一支在全市至全省都颇有影响,引人瞩目的文学方阵,成为神州瑶都文学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黎实]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杨金砖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